马克思一生不变的志向
余 斌
内容摘要:马克思从那时起,就意识到要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并终身为人类的完美和人民的幸福而工作甚至牺牲。中学毕业后,读大学的马克思是如何炼成学霸的呢?
关键词:马克思;职业选择;学霸;梦想;志向
作者简介:
没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任何行动都会失败。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一次作文考试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从那时起,就意识到要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并终身为人类的完美和人民的幸福而工作甚至牺牲。回顾马克思的这一生,他完全可以当得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
中学毕业后,读大学的马克思是如何炼成学霸的呢?起初他在大学里攻读法学,这位叛逆青年就过着挥霍无度奢华般的生活,简直就是放荡不羁爱自由,直到在父辈的决定下转学,这时候的马克思逆袭之路正式开启!他专心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乐此不彼,并且在1842年去应聘大学哲学教师,但当时普鲁士的政治运动,却使他走上了另一条生活道路。在他的协助下,莱茵省自由派资产阶级领袖康普豪森和汉泽曼等人,在科隆创办了《莱茵报》,同年秋天,马克思被聘为该报的主笔。
康普豪森、汉泽曼以及马克思夫人燕妮的哥哥冯·威斯特华伦都做过普鲁士的高官,要说走上一条“飞黄腾达”之路,马克思可以说得上是得天独厚。如果马克思当时愿意追随他们并投靠普鲁士政府的话,荣华富贵是少不了的,但是,马克思毅然选择放弃并坚持自己的梦想。
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只工作了短短一年的时间。1843年,他不得不辞去主编的工作。但在这段工作经验当中,他收获了一段伟大的旷世友情,那就是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了他极大鼓舞的恩格斯…在《莱茵报》被封闭后,马克思迁居巴黎,坚持抨击普鲁士政府,普鲁士政府对他进行了报复,1845年春天,它促使基佐内阁下令把马克思驱逐出法国。马克思被迫移居布鲁塞尔,1848年二月革命前不久,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当布鲁塞尔由于二月革命影响也开始发生民众运动时,比利时政府逮捕了马克思并把他驱逐出境。这时法国临时政府通过弗洛孔,邀请他重返巴黎,他接受了这个邀请。三月革命以后,马克思迁到科隆准备自主创业,创办了《新莱茵报》。这家报纸从1848年6月1日出版到1849年5月19日,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这份报纸对1848年6月巴黎起义者表示无条件声援,为此,差不多所有股东都撤资了。为了使报纸能办下去,马克思不得不在金钱方面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耐,他自费投资七千塔勒以上,而他的妻子的最后一件首饰也被送到当铺里去了。当《新莱茵报》被强行关闭时,马克思损失惨重,但是这时候的他依然坚守他的梦想,不改初心。
1867年,49岁的马克思为了尽快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亲自到离印刷厂较近的地方等候校对。此时,经济上拮据的马克思又是如何度过这段艰难岁月的?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一生贫苦,在金钱上,恩格斯经常马克思伸出援助之手。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你的品格超越现实的物质追求,而又理想崇高的时候,“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总会有人懂你、敬你、爱你甚至无条件的拥护你。除了恩格斯这位挚友,库格曼医生以坚决而热烈的拥抱将马克思邀请到家里作客,帮助马克思摆脱了一时的苦不堪言。在此期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派了一名爪牙瓦尔内博耳德律师找到马克思,希望“利用马克思和他的大才为德国人民谋福利”。当地统计局局长梅尔克耳访问了马克思,说他研究货币流通问题多年,但徒劳无功,而马克思却一下子就把问题彻底搞清楚了。当地铁路管理局局长也邀请马克思到他家作客。在离开的时候,他感谢马克思给予他的“无上的光荣”。当地一个合股经营的铸造厂的经理邀请马克思到该厂去参观。我们的库格曼医生甚至强迫替汉诺威王处理财政事务的欧洲首富家族——路特希尔德家族(即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个表兄弟钻研马克思的书。有意思的是,恩格斯也告诉马克思:“你的书对资产阶级也发生了实际的作用。”“格拉德巴赫的棉纺织业厂主们承认工作日过长,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个协会,要把工作日首先从十三小时缩减为十二小时”。显然,马克思在1848年革命20年后又有新的机会倒向德国的上流社会,获取荣华富贵。但是,马克思始终坚守自己的梦想,将他17岁写下的文章,贯穿到了他一生的志向。
宁愿“苦干半个世纪了,可还是一个穷叫化子”,也不改初衷!
他用实际行动引领着一代代的年轻人,耳畔响起那句朗朗上口的智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部主任、研究员)